“《中山日报》此次‘大桥时代·走读湾区’专题策划,不仅展现了中山日报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更是对中山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发展的一次深度解读与全方位展示。通过这一系列报道,我们看到了中山在大湾区中的独特位置和无限潜力。”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杨超博士评价说。他表示这一专题不仅内容翔实、视角独特,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社会各界对中山文旅发展的关注和讨论,增强了市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也吸引了外地游客的目光。可以说,《中山日报》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为中山的文化旅游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于中山文旅的发展
杨超提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建议中山的文旅开发可以瞄准当前“微度假、慢生活”的需求,开发1至3日的中山休闲游路线。这次采访团队明显感受到中山毗邻的深圳、珠海、江门等城市这方面文旅发展已经有一定基础且人流量都比较大。建议中山文旅可以以岐江河为核心开发十条精品旅游路线,涵盖乡村、水乡、研学、博物、美食、红色革命、工业游、科普、亲子等丰富多样的主题,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
其次,中山要加强基础配套,提升文旅承载力。为了更好地支持微度假、轻休闲旅游产品,中山还需要完善特色民宿、酒店、特色餐饮、交通接驳等配套设施。改善交通条件,提高景区的可通达性;完善旅游厕所、停车场、标识标牌等设施,提高游客的舒适度和便利性等。
第三,要挖掘地方特色,塑造独特IP。中山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与孙中山相关的文化遗产,构建独具魅力的城市品牌形象。通过创新的方式讲述中山的故事。在塑造IP上,通过充分利用本地媒体的力量,更有效地塑造和传播其独特的文旅IP,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探索。
第四,要深化区域合作,拓展市场空间。中山要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共同做大做强大湾区的文旅市场。
如何依托“百千万工程”发展乡村文旅?
杨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表示,首先要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实施“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应该明确乡村的发展定位,针对不同村制定、实施差别化政策,引导乡村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
其次,示范带动,典型引领。通过集中资源打造典型、树立标杆,为“百千万工程”的推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可以通过开展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行动,打造一批具有辨识度和特色的网红地、打卡点,提升镇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此外,要增强镇街对村居的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完善的服务圈、兴旺的商业圈、便捷的生活圈,推进电商物流服务联通。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