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攻坚三周年|南朗街道大溪河:六污同治 “双改” 融合

发布时间:2024-10-26 来源:中山+

10月24日上午,阳光明媚、微风宜人。位于南朗街道大溪河旁的河滨公园里不时传来阵阵歌声,走近一看,原来是公园的常客李大爷又在与歌友切磋“武艺”了。和往常一样,在凉亭下寻一处舒适的位置,梁阿婆又和老姐妹们拉起了家常,那些聊不完的柴米油盐,已成为她老年生活的一大乐趣。

在老人们的闲谈中,记者了解到,20世纪80年代时,大溪河周边还是一片广阔的稻田,由于河水清澈,周边的村民们常在此捧水喝、洗衣服。后来上游的污水排到下游,造成水质污染、水体污臭,每次经过大家都要掩鼻疾走。对此,“外来媳妇”申女士显得有些惊讶,她说刚刚嫁来南朗不到3年,无意中她发现大溪河的水质很不错,河边的公园更是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每周她都会推着婴儿车,带宝宝来这里晒太阳。

岁月静好的背后,是三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拼搏。南朗街道水务事务中心主任王华煜至今仍记得,三年前当他第一次见到大溪河时的情景:河道重度黑臭,河面垃圾遍布。“这要怎么整?”“根本不可能!”王华煜的第一反应,也是在场不少人的心声,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据了解,大溪河流域居住着近万名居民,每天产生约1600立方米的污水。这些污水主要来自流域内的32家工厂、3个自然村、1个社区以及3个住宅社区,污染来源主要为居民生活污水、工厂废水以及河道内黑臭底泥造成的内源污染。

由于污染源广,过去那种“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治理方式显然不再适用。为了更好地治理更多类似大溪河的河涌,中山把治理重心从“水”转到了“污”上,形成了以“控源截污”为核心、“六污同治”的总体思路,协同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厂区改造、小区雨污分流、农业面源治理、城市面源治理,实施“一流域一策”“一河一策”,确保治一条成一条。

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大溪河整治工程稳步推进,目前水质已明显改善。根据近两个季度水质监测结果显示,大溪河已稳定在“不黑不臭”水平,水质达到Ⅳ类。大溪河沿岸绿化带和口袋公园也已建成,每逢周末,还有不少家庭在此露营野餐、遛狗散步,处处都是和谐的画面。

南朗街道大溪河涌整治后环境优美。记者 缪晓剑 摄

南朗街道也借此契机对大溪河上游的南朗村废品收购站片区(南朗街道首个自愿拆除的工改项目)进行了提升改造,通过全面清理该片区违法建筑,有效解决该片区脏乱差、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释放100多亩土地活力,提升乡村发展潜力。

以工改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实现“工改”与“治水”的“双改”融合,是中山推动水污染治理的一大特色。据统计,近三年来,中山通过摸排全市超7万家工业企业空间信息和265个工业集聚区产业现状,把涉央督等重点整治污染河涌流域邻近的低效工业园作为“工改”重点,拆除整理地块566个、涉及用地面积1.44万亩,有力有效减少工业污水排放。同时,利用“工改”腾出的宝贵空间,规划建设25个环保共性产业园,将同一产业链的涉污环节集聚起来、统一处理,整个产业园一个排口排放、监管。

王华煜说,再过一两个月,大溪河边的异木棉就要开花了,届时河边绿道繁花似锦,必将为市民游客带来更好的出游体验。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陈慧

数字报
公益广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