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声音丨刘正欣:AI与大数据赋能科学决策,共建共享水资源友好型城市

发布时间:2025-03-28 来源:中山+

近年来,中山持续开展未达标水体整治专项工程,对流经居民区的河涌加强管理,曾经的黑臭河涌焕然一新,治水成效显著。“今后如何做好水资源治理这一命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3月27日上午,中山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举行,市人大代表刘正欣提出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水资源治理,共建共享水资源友好型城市的建议》。

刘正欣。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刘正欣认为,水资源治理需要从传统的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他建议依托AI与大数据技术,构建“监测-分析-决策”全链条治理体系,全面提升治理效能。

一方面,通过搭建水资源智能分析中枢,整合水务、环保、气象等多源数据,构建全市统一的水资源分析平台。利用AI的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动态解析水质变化规律、污染扩散路径及供需矛盾,并生成实时预警与治理建议。

另一方面,针对中山因潮汐影响产生的“咸潮”现象。刘正欣提出,利用AI模型分析潮汐周期、上游来水流量及咸潮入侵规律,和地下空间交错施工情况等关键要素,科学预测咸潮发生的时间和范围,制定针对性的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居民生活用水的影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开启美丽河湖保护建设新征程,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刘正欣表示,水资源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地区,如何实现信息共享与高效协作是关键。他建议构建市—镇—村居三级及横向主管部门协同机制,从“多规合一”入手,将水务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有机衔接,在项目前期开展全方位空间论证,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同时,借鉴深圳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的经验,搭建中山市的治理信息共享平台,要求有条件的工程在立项阶段同步上传管网、通信、电力等地下空间交叉施工方案,并对存量水资源治理(改造)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避免因信息壁垒造成的反复开挖和进度滞后问题。

“水资源治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激发市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刘正欣建议通过多维度宣传平台,向市民科普水污染治理的必要性、紧迫性及取得的成效,争取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同时,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减少无意识乱排污行为。他还提出可试行“双河长制”,借鉴浙江省“五水共治”的经验,针对重点河涌尝试招募民间河长,动员全民参与治水护水。


编辑 陈雪琴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陈慧
数字报
公益广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