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3月18日,广东省文艺精品创作调度推进会指出,近年来全省文艺战线坚持守正创新,扎实推进文艺创作生产,增强高品质文化供给,形成了人才辈出、青蓝相继,精品迭出、佳作涌现,品牌突出、声名远播的生动图景。
在中山,这一图景格外动人。从音乐剧《殷红木棉》、新编粤剧《白门柳·董小宛》等彰显香山人文特质的文艺作品,到电视剧《青春之城》《湾区儿女》、纪录片《深中通道》等关注现实重大题材的文艺力作,无不“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用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描绘出中山人民勇立潮头、奋发向上的蓬勃生机。

围绕重点选题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
李垚儒从事美术教育多年,教学之余,他坚持创作,用或具象或意象的手法,思索着雕塑艺术的人文精神的公共表达。
在李垚儒位于东升高级中学的工作室里,各种雕塑材料和刀具营造出满满的艺术氛围。2023年,他的雕塑群像作品《悠悠岁月》获得2023年度中山市文艺精品扶持,并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李垚儒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正是中山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为雕塑创作提供了不竭的营养和活力。”

管中窥豹,广大文艺工作者将目光聚焦现实题材,于波澜壮阔的时代与社会生活中不断挖掘新故事,反映伟大时代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广泛引起观众的共鸣。
中山参与联合出品的电视剧《青春之城》《湾区儿女》以大湾区城市为背景,以“小人物”为创作视角,描绘大湾区创业者、奋斗者们的真实缩影。其中,《青春之城》入选中宣部“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优秀电视剧展播项目,《湾区儿女》主题曲《澳门是家》获得广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与此同时,《深中通道》(第一季)等纪录片走出国门,获邀参展第34届法国国际阳光纪录片节,深中通道题材原创广播剧《放歌伶仃洋》在中央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广东广播电视台交通之声、城市之声等平台播出。

除了重大题材作品,中山还推动文艺创作突出文化传承,彰显香山特色。音乐剧《殷红木棉》、原创新编粤剧《白门柳·董小宛》分获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大型舞台艺术作品二等奖、三等奖。《“香山文脉”丛书》荣获中南地区人民出版社第42届优秀社科读物优秀图书奖。

扶持精品创作
优化文艺创作环境
中山文艺勇攀高峰的背后,是一系列顶层设计的强化与落实。记者从市委宣传部文化发展科了解到,2023年,我市修订出台新版《中山市文艺精品扶持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强化精品创作的组织化和精准性,单项最高扶持可达200万,单项最高奖励可达 120万。据悉,2023年文艺精品申报量较往年提升近40%,且入选作品整体质量较高,其中,10个重点扶持项目、1个配套扶持项目、86件优秀作品、2个文艺名家工作室和10个创作基地,共计109个项目获得扶持奖励。
此外,中山积极推动中山文艺品牌提档升格,“郑景康杯”中山摄影展升格为中国中山“郑景康”影像双年展,成为全国性摄影展,中山“黄苗子”书法展升格为“黄苗子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成为面向全国征稿的省级展览。搭建平台,链接资源,中山推动文艺精品、文艺新秀走向大舞台。

提高组织化程度
提升孵化培育机制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中山将持续加强文艺创作项目管理,特别是做好“深中通道”题材系列文艺作品创作出版,深入挖掘香山文脉,探索伶仃洋文化研究等。
另据记者了解,2024年中山将协助拍摄电视剧“湾区三部曲”之《澳门青年》,深度植入中山元素,进一步展示中山文旅特色。纪录长片《弦外之音——粤乐宗师吕文成》也将在央视播出。
酒香也怕巷子深。有了优秀文艺作品,还要全方位扩大宣传,让作品“火起来”。对中山来说,进一步活化利用黄苗子艺术馆、萧友梅艺术馆,加快建设郑锦艺术馆,推进文艺作品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都将是多层面强化传播效应、真正提高文化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

繁荣发展文艺事业,人才是关键。只有建设德艺双馨的文化文艺队伍,才能不断推出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兼备的高峰之作。市委宣传部文化发展科有关负责人还表示,中山将依托《中山市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特聘人才实施方案》,加强“中山英才计划”文化领域特聘人才管理培育工作;通过优化文艺精品扶持政策青年奖项,持续支持鼓励青年文艺人才成长;加强对名家工作室和创作基地的引导,通过文艺项目创作研讨、培训交流展示展演等形式,充分发挥文艺名家的示范引领作用和传帮带作用,构建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编辑 汪佳 二审 朱晖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