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为学生健康成长筑牢根基

2025-02-24 香山少年报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新规的出台,成了广大师生、家长关注的焦点。这项新规的目的是什么?又该如何确保新规得以切实落地,让体育活动真正成为助力中小学生茁壮成长的坚实羽翼?

对此,记者特邀了两位深耕体育教育领域的专家——中学体育与健康高级教师、中山市体育与健康教研员李佳良,中山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心教研组组长温刘军,为我们解读新规的内涵,并为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引。

挖掘体育育人价值,回应时代教育需求

谈及新规出台的背景,李佳良表达了她的见解:“我们必须结合时代背景来看新规——科技发展伴随着人体活动能力的退化,长此以往,不进则退,中小学生身体活动机会的减少,将对他们的身体活动能力和体质体态造成负面影响,所以说新规出台正当时。”

李佳良认为,还应正确认识体育运动真正的育人价值。除了“健身(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之外,体育有很强的“健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功能以及促进人的社会化功能。在学校教育致力于推动全体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大目标下,面对现代生活方式转变以及学习压力带来的双重挑战,体育运动能够发挥良性的调节与中和作用。“确保学生每天在校内体育活动不少于两小时,是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非常负责任的一项保障。”李佳良说。

温刘军则从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和教育生态等方面解读了新规的科学性。他认为,增加体育活动时间,一方面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减少肥胖、近视的发生,助力生长发育,同时提升运动技能,为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良好习惯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能为学生的学业表现和认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和焦虑情绪,培养坚韧意志,增强社交能力,并逐步树立规则意识、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新规回应了重构教育生态的迫切需要,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完善学校的体育课程体系,改变过去重文化、轻体育的现象,推动教育全面发展。”温刘军说。

多方协同精准施策,确保新规落地生根

在探讨中小学如何科学落实“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新规时,李佳良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在政策的有力支持和明确要求下,学校应提前谋划,精准评估师资力量和体育设施方面存在的缺口,为9月份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学校要对体育课、大课间、10或15分钟的课间休息以及课后体育服务等现有体育活动时间,进行系统规划和统筹安排。同时,积极探索开展负荷较小、趣味性强的早锻炼和午锻炼,帮助学生调动精神、提高注意力,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第三,学校要警惕在落实新规过程中出现变相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鼓励学生在课间走出教室,让他们拥有充分的自由活动空间。学校可以灵活提供体育场地、器材,并设计多样化的“微运动”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温刘军还从资源整合、协同共建等方面提出了补充建议:一方面,学校要充分盘活校内空间资源,通过“立体化”场地扩容、校际资源共享、社区联动等方式,实现体育资源的高效流转与优化配置。同时,积极借助科技力量,运用数字化管理工具,提升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要着力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通过建设监督机制、加强家校沟通、动员社会力量,为新规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编辑 余晓霖  二审 江泽丰  三审 查九星
见习记者 方馨娉 陈梓煌
责任编辑:新闻编辑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新浪微博
QQ空间